荟聚智慧开新局,奋楫笃行谋新篇——海洋科学考察中心2022年度工作会暨科考设备海试验收航次协调会顺利召开
近日,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在海琴2号A375会议室召开2022年度工作会议暨“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科考设备验收航次协调会,张培震院士、陈大可院士、王复明院士、高锐院士、戴永久院士和成秋明院士参会指导,学校机关部处、南方海洋实验室和涉海院系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七位来自各涉海学院的科考中心学科专业副主任也参加会议。会议由戴永久院士主持。

海洋科学学院王东晓院长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与重要意义。2022年是“中山大学”号运行的重要一年,如何管好船、用好船是一个挑战,需要全校各涉海学院、职能部门群策群力,希望各位院士、领导和专家为科考中心开篇布局提出指导。同时,也鼓励各涉海院系积极参与“中山大学”号科考设备验收航次及后续科考航次,发挥“中山大学”号大科学平台作用,推动我校大海洋学科群发展。
随后,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主任于卫东汇报2021年度工作总结与2022年度工作计划,详细介绍了2022年航次总体计划。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副主任谢鹏汇报“中山大学”号科考设备海试验收航次方案,详细介绍了航次目标、设计原则与具体实施计划。
与会院士充分肯定了海洋科学考察中心的工作业绩与年度计划,并给予了指导意见。
张培震院士、王复明院士线上参会,对“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工作给予鼓励,希望尽快投入科考应用,为学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高锐院士强调了“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对于我校涉海学科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各涉海院系和科考中心要积极应对“四个挑战”,即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前沿科学研究、加强科普宣传。科考中心要加强与各学院沟通,规划发展更多船载先进装备,依托科考船承担国家任务、走向大洋,希望三年内取得成效。同时,建议学校层面加强统筹指导,如依托科考船成立专门海洋研究所,尽快提高海洋科学水平。

成秋明院士强调“中山大学”号为中大发展提供了独特机遇,需要在管理、运行、工程技术团队和科学家团队配置方面下大力气,争创“四个一流”:论证发展一流设备,特别是增强在深海、深地测探与取样方面装备条件;组建一流团队,重视工程技术团队关键作用,发挥中大学科优势、大地学优势,在学校层面组建跨学院的研究所/中心,建议学校支持这些协作;产出一流成果,发挥南海地域特色,从地质构造、资源、海洋安全等方面突出特色,成为国家地球科学研究的基地;建设一流学科,发挥珠海校区大海洋、大地学优势,举全校之力加强合作,争取承担大科学计划,学校要统一规划和部署。

陈大可院士充分肯定了“中山大学”号回到珠海母港以来工作进展,以他多次参加新造船舶的设备海试验收航次经验提醒科考中心,海试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做好预案,减少不确定性。同时,陈院士强调“造船不易养船更难”,科考中心要全力做好船舶运维管理,建议做好三方面的科考任务规划:自有研究项目,这方面南方实验室会通过开放航次积极支持;对外公共服务,目前已有很好苗头,需要继续努力争取国家专项任务;学生实习培养,从教育部、基金委渠道争取。最后,陈院士对船舶管理提出了“安全、清洁、高效、开放”的八字要求。

南方海洋实验室、学校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涉海院系院长、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学科副主任等都对科考船运维管理、航次申报、设备验收、科普宣传、数据保密等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最后,戴院士感谢各位院士、领导和专家对科考船管理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这对于科考中心做好全年工作规划和发展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大气科学学院董文杰院长对各位院士、领导和专家的莅临指导表达由衷谢意,指出科考船管理要做到早部署、早报批,确保2022年航次计划完成。他强调海洋科学考察中心要认真落实高院士提出的“四大挑战”、成院士提出的“四个一流”和陈院士提出的“八字方针”,以高水平的船舶管理为我校大海洋学科群发展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