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中大丨“中山大学”号首任船长蓝明华:一起乘风破浪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公众号

3月17日

世界航海日

中山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

与航海一直有着不解之缘

近年来

学校向海图强,逐梦深蓝

大力建设一流海洋学科群

 

一流的学科群建设

需要一流的大平台作为支撑

“中山大学”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应运而生

入列中山大学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对这艘中大人的骄傲——“中山大学”号,你了解多少呢?你是否知道她排水量6880吨续航能力15000海里,是当之无愧的海中巨无霸?你是否知道她2022年度执行海上航次14次海上作业160天总航程10294海里?今天,让我们走近“中山大学”号首任船长蓝明华,一位心怀航海梦的中大人,从他的故事中去探知中山大学劈波斩浪挺进深蓝的故事。

蓝明华

 

“中山大学”号是我国目前吨位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2016年6月获教育部批复立项,2019年10月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2020年8月命名下水。2021年3月,蓝明华经过重重选拔,成功担任了“中山大学”号的首任船长,作为亲历者见证了许多故事。

 

回顾过去两年,蓝明华感慨万千。从和建造指挥部成员一道常驻江南造船厂起,他开始履行监造的职责,着手接船的工作。到2021年11月,“中山大学”号正式交付回母港后,蓝明华开始参与2022年度各项重要科考航次任务,协助岸基船舶安全运营管理。

 

“作为中大号的‘总舵手’,能够率领船员兄弟们,驾驭、管理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我倍感骄傲、自豪,同时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蓝明华说道。

2021年6月19日 “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在东海舟山试航

 

新船出厂一般都需要经过1—2年的磨合期。2022年,无论是航行还是靠泊,“中山大学”号在海洋科考中心和管理公司的岸基指导下,严格按照船舶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全面贯彻“安全、高效”的指导方针,科考船的船舶性能得到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2022年度,“中山大学”号全年共执行海上航次14次、其中7次海洋科考航次,海上作业时间为160天,总航程10294海里。对于一条新科考船来说,能够完成这样的航次确实不容易。“中山大学”号刚一出马,就收获不凡,科考设备验收航次,科考队就刷新了该区域柱状取样的长度纪录,让大家深受振奋:“中山大学”号未来可期!”

2021年11月20日,卫星拍摄到“中山大学”号正以航速16节全速回家

 

在7次海洋科考航次中,让蓝明华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2022年12月份的那个航次。“这是‘中山大学’号迄今为止最艰辛的一个航次,也是我个人近20年航海生涯中最艰辛的一个航次,难度甚至超过我当年穿越南大洋的‘咆哮西风带’”,蓝明华回忆道。

2022年12月航次中,“中山大学”号首任船长蓝明华(左四)与首席科学家团队代表合影

 

航次过程共经历了5次强冷空气或寒潮的侵袭,遭受4次大横倾,左右横倾最大角度约±29°,船尾甲板大部分时间泡在海水中,船舱内大部分没固定的物品悉数晃倒,厨房和餐厅的餐具也摔坏不少。每当船舶摇晃剧烈时,船舱内到处都是“哗啦啦”的物品摔倒或移位的声音。驾驶台最高处的观察室,是本航次恶劣海况影响最严重的地方,临时固定桌椅随着波浪有节奏地左右滑动,不时发出“嘣嘣”撞击声。

 

航次临时支部书记、首席科学家、船长组成船上领导小组,全体科考队员精诚合作,根据天气变化优化作业方案,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作业的时间窗口,确保航次作业顺利开展。全体科考队员克服晕船的痛苦和剧烈横摇带来的不适反应,保持作业顺利推进。

大风大浪的情景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个航次使“中山大学”号的抗风浪能力得到进一步验证,海洋科考船船员保障团队更显成熟、稳健,为日后的海洋科考顺利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蓝明华说:“我们有信心通过精诚团结,尽忠尽职,努力提升科考船舶安全管理水平,继续积极学习国内外船舶先进管理经验,形成有‘中山大学’号特色的运营模式,把‘中山大学’号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考船旗舰,为中山大学的大海洋学科群建设提供一流的海洋科考平台。”

 

从1928年,中大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考到“中山大学”号的投入使用;从一条小舢到现代化的科考船再到极地破冰船,95年来,中山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乘风破浪、勇毅前行。未来,中大将充分利用“中山大学”号等海洋科考支撑平台,深入推进海洋科技发展,继续大力发展海洋学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大力量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