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代表参与2024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暨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系列活动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4-06-16

2024年5月15日,中国气象学会迎来了成立一百周年的盛大庆典。中国气象局、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广东深圳联合举办2024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暨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气象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学生们的热情参与,共同探讨气象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在学校及学院的指导下积极申请参加博览会优秀成果展,通过图文并茂的展览,向公众和行业专家们介绍了“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及其船载的一系列先进气象探测科考设备,例如相控阵天气雷达、立体式组网海洋气象观测系统等。5月15日,在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党支部和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师生代表一同前往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学习。

本次博览会以“开辟气象科技新领域新赛道,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主题,展品涉及公路铁路气象、海洋气象、气象科普开发、气象防灾减灾等设备。师生党员们仔细观摩展品,积极与展商交流提问,直观地了解了气象科技的最新成果与行业动态,扩展了视野,激活了思路。

 

 

 

在参观中,师生党员们获得了与一众气象领域企业直接交流的机会。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在与企业代表交流,更加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动态。同学们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蓝图。老师们也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习和项目中,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活动期间,气象机动观测技术交流会也同步举办,来自全国各气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专家老师们就气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分享。其中,学院副院长、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主任于卫东教授作专题报告《推动西太平洋-北大西洋的台风/飓风对比研究》为台风和飓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师生党员们一同聆听了讲座。

 

 

会后,师生们开展交流讨论,于卫东教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多多参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真本领,要走出去,开拓视野;要关注气象前沿动向,将学科发展放在心上,多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在各类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增长见识,争取做一个合格的“气象人”。

 

 

01  学生党员代表感想:

 

参观2024年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深感震撼与启发。与行业精英交流,深刻领略气象科技创新之美。展望未来,我们身为新生代,责无旁贷地肩负推动气象事业蓬勃发展的使命。这次经历唤起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技术的热爱,也坚定了我们追求科技进步的决心。我们誓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国家气象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大气科学学院本科生 徐雪珍(本科生党支部)

在新中国气象事业七十五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大气学子有幸参加中国气象学会举办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博览会。会展中我见识到有如此多为促进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的企业,接触到了富有实际意义的气象科技创新成果,了解到最新的大气科学前沿动态,这激发了我对于未来气象事业的热情和信心。我将继续深入科学研究,加快技术应用落地,为推动中国的气象事业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 林永成(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参加深圳会展中心的“气象科技活动周”让我深感荣幸。通过与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的交流,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气象科技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激发了我对气象科学的浓厚兴趣。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 石高松(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在参观气象展览的过程中,我感受了到气象科学的无限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对气象观测和预报的业务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参观结束后,我进一步思考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我也意识到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

——大气科学学院研究生 王子玉(研究生第六党支部)

 

02  教师党员代表感想:

 

抱着深入学习的态度来到博览会,希望对海洋环境测量领域,尤其是大气环境测量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装备有更多的发现。观展过程的确是受益匪浅,从基本的风速风向测量到大气辐射测量,众多的国内研发院所和企业已经深深耕耘了数年或数十年,在技术指标和产品的可靠性方面也越来越比肩国外同行。同时我也注意到,不少企业产品在深海大洋和科考船舶上使用的标准化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相信我们的“中山大学”号科考船会成为该领域备受期待的技术装备试验和应用开放共享平台,为海洋气象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探测技术总工程师 崔运璐

在此次博览会上,作为科普人员,深感这是一次知识与智慧的盛宴。博览会汇聚了气象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技术,从农业生产到城市交通,从环境保护到灾害防治,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让我们对气象科学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对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

——海洋科学考察中心科教培训部 翟子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