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跟着中大人一起向海图强
6月8日
第16个世界海洋日
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当天
中山大学携手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与开发协会
等多单位举办的世界海洋日专题活动
深海发现之旅暨“海洋十年”进校园
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幕
活动将从8日持续到14日
包含全体大会、学术沙龙
和科普展览三个部分
面向师生及社会公众开放

活动现场
加强科普,在青少年心中播撒“蓝色种子”
6月8日上午,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副理事长刘峰的主持下,深海发现之旅暨“海洋十年”进校园活动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开幕。

刘峰副理事长主持活动开幕式
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是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传播平台。借此契机,本次专题活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紧扣今年世界海洋日主题“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共海洋意识和科学素养,扩大海洋发展的同心圆,促进国家海洋科学科普事业蓬勃发展。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林间院士分别带来题为“海洋研究的态势和愿景”“引领未来海洋科技革命”科普讲座。

陈大可院士讲座

林间院士讲座
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首位女性潜航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奕等7位深海探索经验丰富的首席科学家与现场师生对话交流,分享科学考察故事和感悟。

对话首席科学家
全国和浙江省大学生水下机器人竞赛获奖者、浙江大学学生韩立成等6名优秀学生代表也参加了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立志投身海洋强国、探索深蓝奥秘的故事。

对话未来海洋之星
活动现场,还联线正在外执行科考调查任务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以及上海海昌海洋公园,让现场观众更深入了解海洋科考和海洋主题公园。

现场联线“中山大学”号

现场联线上海海昌海洋公园
活动还在珠海校区面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开设“深海发现之旅”科普展和海洋新质生产力主题展览。展览将持续到6月14日。
出席活动开幕式的有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田文彪、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珠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志豪、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张占海等嘉宾,以及来自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平澜和有斯公益基金会的代表,以及校内外学生代表。活动由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具体承办。
正式成立联盟,发出首个倡议
活动当天,联合国“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Ocean Decade on Campus Alliance,简称 ODCA)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式成立。国际机构、高校、协会、企业、科研院所、中小学、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等70家单位加盟。
“海洋十年”,即“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是近年来联合国发起的最重要的海洋倡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海洋可持续发展倡议,“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通过广泛合作,积极开展“海洋十年”进校园系列活动。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田文彪、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张占海、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林间院士、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副理事长刘峰、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李向阳、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出版人代表孙海燕、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冯碧燕等嘉宾一同启动联盟。

“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成立
目前,已有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国家海洋博物馆等近70家单位加入联盟。

联盟单位
联盟首次发出共同倡议。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市第八中学、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附属初中等师生代表共同宣读联盟倡议。倡议内容包括:深化和创新海洋科普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青少年海洋素养;积极推广“海洋十年”,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广袤的发展平台;联合各利益攸关方,建立广泛合作网络。

师生代表宣读联盟倡议
“我们坚信,通过‘海洋⼗年’进校园联盟的努⼒,大家万众一心,将会在⻘少年中掀起⼀股关⼼海洋、热爱海洋的新浪潮,增强社会对海洋的认知,为构建⼀个‘我们所希望的海洋’贡献⼒量。”大家共同倡议。
乘大船去深海,中大人不断向海图强
为何今年的世界海洋日专题活动会选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其实,中山大学与海洋之间的缘分深厚,中大人一直向往深蓝。
百年中大风雨兼程,海洋精神传承不息。位于南海之滨的中山大学,自建校之初便与辽阔的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1928年中山大学沈鹏飞、朱庭祐教授一行16人借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调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科学家对西沙群岛进行科学考察。

1928年西沙调查团合影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科考,发展海洋科学,服务国家海洋事业,一直是中大人的使命担当。进入新世纪后,中山大学加快布局海洋学科,整建制组建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相关学院。
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用大学科思路推进海洋学科群建设,大力吸引国内外海洋高层次人才加盟。目前相关学科已集聚了多名院士及中青年优秀科学家,建成海洋科学考察中心等机构,拥有“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等科考重器,更于日前成功获选广东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等。

海洋学科楼群
“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作为中山大学的“第六校园”,全力支持创新性人才培养,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海洋认知与实践类课程开展提供重要平台,推动校内相关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以及全国相关高校海上实习联盟建设,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
2022年底,中山大学公开招标采购“中山大学”号科考平台遥控无人潜水器(ROV)。目前ROV系统已生产完毕,进入测试阶段。2024年初,经过名称征集,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将6000米级遥控无人潜水器(ROV)正式命名为“海琴号”。“海琴号”预计下半年交付,“正式入编”至“中山大学”号,成为中山大学探索深海奥秘的强大装备。

“中山大学”号科考人员作业中

“中山大学”号海洋科考实习
中山大学在海洋渔业领域也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一流的学科建设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002年以来,学校与位于广东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联手开展研究工作。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建国的技术指导下,经过近十年,通过1代群体选育和5代家系选育,成功选育出国内首个获得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自此,优质种虾资源不再被外国企业“卡脖子”。
2023年以来,中山大学更是积极响应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号召,在海水育种、水产疫病、养殖装备、灾害预警、生态环境监测等全产业链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4年5月10日,广东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在中山大学揭牌。该基地将发挥中山大学综合性学科优势,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技术创新实验和中试,并汇聚企业资源为孵化和培育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左二)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棕会(右二)一同为广东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揭牌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表示,站在百年华诞的新起点上,中山大学将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和更高远的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宏图,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展现新的更大作为。中山大学将积极投身国家海洋事业,在前沿海洋研究、涉海人才培养和海洋科普推广等方面继续发力,与参会各单位不断拓展新合作,携手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高松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乘大船、去深海、做大事
一直以来都是中大人的深蓝愿景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
也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建设25年
下一个百年
中大人将继续向海图强
服务海洋强国
展现中大担当作为
